close

1655139_789687447713501_796892736_o.jpg

 

  我身在公司當然要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,不過跟你一樣,也為愈來愈被質疑的台灣農業未來感到憂心。台灣有十幾萬名農民,每年產值超過千億元,乍聽之下似乎很多,但說穿了,根本比不上一家大型電子科技廠一季的營業額。

 

  現在農產品承銷人都斤斤計較中間利潤與採購價格,索性也運作產地集中購買。但這只是省小錢花大錢,因為不斷上漲的中間成本,你再怎麼壓制採購成本,恐怕也於事無補,最後換來的往往只會是更低品質、更不穩定的產品。

 

  從菜市場到大賣場,在台灣搞農產品銷售的人員隨便都超過幾十萬人之眾,目前還沒有客觀的農產品銷售制度,人員素質良莠不齊,有些甚至根本分不清生產規範的分野在哪,消費者當然無法輕易買到心中想要的產品。也別奢望農政系統會制訂跟保險業一樣的從業規範,因為那比登天還要難。

 

  因此,通路銷售的人員多數乾脆只迷信產品,單純的以為品質好就會大賣。但不妨深思:難道世界上沒有其它車廠可造出比法拉利更快的車?難道STARBUCKS的咖啡才是最好喝?還是壹咖啡的售價是台灣最便宜?或者說,品質第一,銷售量就是成正比嗎?答案當然不是,但這些都是最成功的品牌。

 

  所以,很多人更以為只要通路夠大、價格更便宜就不會有問題?這就想太多了,看看味全旗下松青超市失敗的借鏡,他們平均每年虧損一億五千萬元,直到這一兩年才挖角P&G的高手,導入全新的MATSUSEI品牌打算力挽狂瀾,但每個都穿西裝打領帶能有什麼作為,也還有待觀察,畢竟搞品牌還必須兼具落實品牌在地化這個重點。

 

  7-11、頂好、全家、興農、家樂福、大潤發…這些通路全部都在搞農業蔬果產品,它們通路還不夠廣嗎?還是他們價格不夠低?但怎麼就看不到有任何一家在農業運作可以稱得上「成功」兩字?

 

  多數人更以為花錢把知名度衝高就無往不利嗎?市面上多的是知名度與市佔率不成比例的品牌。我身邊甚至還有許多上過雜誌、電視的朋友,他們在農產品行銷上市場卻還是搞得焦頭爛額,看到這裡,是否心有戚戚焉?亦或是經過七八年了還執迷不悟?錯誤的堅持不是堅持,那叫固執。

 

  如果無法用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產品或服務有何優異之處,更多的行銷動作也只是暫時安撫作業人員及通路端,企業資源就此逐漸消耗殆盡。若一群人誤把品牌當成了雜貨店在經營,當然也不可能成就便利商店這種螞蟻雄兵的商業模式。

 

  成功的品牌模式應該是全員行銷,而不光是靠一兩個部門就能硬搞,要先去整合各個面向及環節,然後逐步聚焦及累積,而且從內到外、從上到下,對於整體策略方向及品牌願景都要有充分的了解,才能有機會正式踏入品牌的領域                     

而,這樣也只是拿到了品牌的入門票,可不是比賽結果。

 

綠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baby 的頭像
    greenbaby

    綠寶。農業。生態。健康

    green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